曲阜师范大学

报刊:《曲阜师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减”有效实施关键在教育提质增量

   期次:第4期   作者:□唐爱民   查看:19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议题。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系统改革,“双减”不仅关涉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政策的落地,亦关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保障教育公平和舒缓社会焦虑的战略性安排和系统性部署,因而获得了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与期待。历经两年多的推行,“双减”政策已初见成效,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扩张也得到有效遏制,校内课程作业设置更趋合理,课后服务制度日渐完善,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重新彰显。
  然而,在“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校外,商业培训以更为隐秘的方式变相开展,加之部分家长的隐性期待与观望,无形之中增加了校外辅导的成本和门槛,致使有限的社会教育资源因家庭资本的差异而产生两极分化态势,进一步加剧了校外教育培训的无序竞争,也成为教育不平等的诱因;校内,一些学校和教师还处于政策观望状态,应试选拔方式的存在和社会资源的激烈竞争,致使不同教育主体陷入相互猜忌、彼此“设防”的“囚徒困境”之中,阻碍“双减”政策的执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减负与高质量的教育成效及优质教育资源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张力。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以学业成绩定胜负、论成败,这必然造成政策与行动之间的紧张与隔膜。因此,推进“双减”政策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降速”,而在于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提质”“增量”。
  “提质”是指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双减”政策的本质要求,是减轻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质量才能保证“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改善教学方法和内容结构,这要求教育者必须摒弃习以为常的以机械操练、反复练习、考试训练为主的教育方式,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聚焦于通过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与核心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阶学习能力。课后服务同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资源的供给是决定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学校教育应当拓宽课后服务师资的引入、培育和供给渠道,提高师资结构的多样性、合理性;同时,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教育价值的公共设施和资源开展项目化课后服务,使课后服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水平,还可以培养其终生受用的兴趣爱好。
  “增量”是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量。“增量”可以从根源上消减学生学业负担、参与课外培训的原始动机,缓解弥漫在家长、学生、学校和教师中的竞争压力。大力振兴乡村教育、建立教师轮岗机制、推广在线学习和建立优质课网络平台等都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措施。此外,鉴于家庭和学校对推行“双减”政策可能导致学生升学和学业分流的现实焦虑,需要通过多元选拔与评价方式的改革,确保基础教育的公平。这是关乎“双减”政策能否落地的最关键因素。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意味着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更高的分数、升入更好的大学,而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获得教育并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从教育模式、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不能仅囿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天地”,而应当获得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大系统的广泛支持。这是一项关乎每一个家庭利益、充满挑战、前景可期的教育改革事业,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
  (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曲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398次访问,全刊已有4992419次访问